導語:《甄嬛傳》是近年來國內少有製作精良的古裝劇集。從呼風喚雨的大人物,到默默無聞的小配角,服飾無不細緻而且考究,契合人物身份,能夠側面反映人物性格。清代宮廷婦女的服飾也在劇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忠實還原。
甄嬛:橘粉色素服情竇初開

甄嬛:橘粉色素服情竇初開
甄嬛穿得鮮豔活潑,可是臉上似有幾分落寞:原來是她等待的那個人失約。無論是頭上垂下一排碧璽珠子的粉色碧璽玫瑰花簪子,還是同色系的杏花天影印花旗裝,都暗示了她此時已經不再是那個與世無爭的小嬪妃,而是一個情竇初開的懷春女子。值得一提的是她脖子上的那條白絹。這種裝飾我們經常在清裝戲中看到,這條白絹當然不叫“圍巾”,有一個氣度高華的名字:“龍華”。清代傳統服飾沒有領子,或者衣領分開。因此在著裝時,尤其是冬季,都需要這樣一條龍華圍在脖子上,一頭夾在大腋下,一頭垂在胸前。既保暖,也美觀。後期隨著領子的出現,這種龍華也就退出歷史舞台。
甄嬛:精緻點翠低調華麗

甄嬛:精緻點翠低調華麗
獲得皇上寵愛的甄嬛,果然春風滿面。上圖中的甄嬛和避寵時期相比,髮型基本一致,除了髮飾更為複雜以外,還多出一道流蘇來。髮飾的變化,表明她身份與地位的提高。不過甄嬛很懂得掩蓋鋒芒,首飾不太招搖,主打鑲紅寶石,攢珍珠粒的銀簪,兩把頭兩側,則攢滿銀質、碧璽、絹質的梔子花裝飾物,皇上見了這樣華麗而不流俗的打扮,也會眼前一亮。下圖中值得讚歎的是甄嬛所梳兩把頭上裝飾的點翠。點翠是中國傳統首飾工藝,是一項國粹:將翠鳥羽毛粘貼在金銀製成的底托上,形成富貴吉祥的圖案,常見的就有甄嬛頭上的各色花朵、還有福祿壽喜字樣、蝴蝶、蜻蜓、蝙蝠等。點翠工藝廣泛應用於簪子、結子、鈿子、耳墜、耳環等首飾中。現如今,一方面是傳統手工藝的式微,一方面是環保生活理念的興起,點翠工藝已經逐漸從現代女性的首飾盒中消失。
甄嬛:碧璽寶石鈿子顯露地位

甄嬛:碧璽寶石鈿子顯露地位
甄娘娘頭上這滿載珠玉的“簸箕”精緻非凡。這個學名當然不叫“簸箕”,叫鈿子。鈿子指的就是甄嬛頭上這一組令人眼花繚亂的裝飾,及固定它們的類似於帽子的容器。一般宮廷女性內梳兩把頭來集中頭髮,並且固定這種鈿子。甄嬛佩戴的這個鈿子有一種不規則的美,左側比右側多出一截,而右側則用珍珠流蘇來平衡。复寵後的甄嬛,即便在宮中權勢熏天,也不會打扮得像華妃那樣高調。她的髮飾種類更多樣,有點翠,有碧璽,有紅寶石,還有金銀和翡翠,樣樣綜合起來,形成一種平和的美,一如甄嬛的處事風格:善於製衡各方力量,平心靜氣的處理各種矛盾。
吉服:大紅色龍騰刺繡盡顯“榮極”

吉服:大紅色龍騰刺繡盡顯“榮極”
甄嬛身穿的兩套吉服,前一身是出宮之前,後一身是在回宮以後。她身穿這套綠服,第一次見到了她的真正所愛之人十七爺。這個劇情出現的時候,不少人都覺得美中不足,因為這樣的顏色不符合甄嬛的年齡,也彰顯不出她活潑可愛的一面。當然問題不在於此:在元明清三代,青、碧、綠等色彩為“賤”色,不是甄嬛這樣的宮廷貴婦應該穿的色彩,出現在吉服中,更是一個較大的錯誤。下圖是甄嬛回宮後的穿的吉服,從大紅色龍騰刺繡以及精緻繁複的黃色鑲領來看,此刻甄嬛在后宮中已經達到了“榮極”的地位。而大拉翅上裝飾的赤金流蘇以及燦黃色純金鏤空雕花盡顯甄嬛的雍容華貴之態。
甄嬛:明黃吉服不怒自威

甄嬛:明黃吉服不怒自威
按照清代后妃服制規定,太后,皇后和皇貴妃,可穿明黃。這三位,是整個王朝地位最高的女性。此刻的甄嬛登上太后之位,身著明黃吉服,頭戴鑲嵌鳳凰步搖的鈿子,不怒自威。可是,正如正像張愛玲所言:生命是華麗的袍子,爬滿了蝨子。青春歲月,與純潔的小女兒情態,再也找不回來了。
新浪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