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香港的“茶餐廳”,近十多年台灣聊它的人多了,幾乎人人皆會說“鴛鴦”(奶茶加咖啡)如何如何獨絕之類。又近年大陸的城市也廣開了茶餐廳,以為有茶、有賣餐,便顧名思義算是茶餐廳了,殊不知這茶餐廳是一專門格式的吃店,且它是獨獨絕絕創制自香港這處小島。

茶餐廳之香港獨產,乃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英人有下午茶之尚,故香港昔年的“三行”(泥水行、土木行、油漆行)這類勞動階層也沿襲英人慣例,發展成自己粗簡版本的下午茶,終於構形為這種看似中西食物兼具、實則原本西多中少(且看它的餐具多是刀叉、少用筷子)的“茶餐廳” 。這在廣州是沒有的。

香港的工人,敲敲打打,到了下午三四點鐘,英國雇主要喝下午茶了,他亦不便敲敲打打,只好也休息一下,吃一個雞尾包,喝一杯茶什麼的。今日仍能見著茶餐廳門口坐著猶打著赤膊、抽著紅萬寶路煙、喝著奶茶吃點心的香港工人,這是他們的典型hang-out。

所吃之物,像雞尾包(如我們的奶酥麵包)或菠蘿包,概為西式,至少是出於烤箱者,不會有蓮蓉包、馬來糕這種中式且出自蒸籠之物。並且甜物較多,乃西人之甜食糕點原就較豐亦較嗜。所喝的茶,亦是西式,如紅茶;不會有中國茶如普洱(度假) 、水仙、肉桂、香片等。何也,便因這原是要弄成合於西俗之形式也。也於是即使來添加了公仔麵(泡麵)這一項目,也絕只用叉子吃,不見有給筷子的。由於供給叉子已成必習,造成有人(不只是小孩)吃雞尾包亦是一叉子叉下,提著雞尾包一口一口地吃,並不會用刀子切成小片來吃,甚而也忘了用手抓著吃。

且說另一種小店,叫“冰室”,所供的食與飲,在今天已然有如茶餐廳,然也已顯凋零。你在中環或尖沙嘴這類炫亮之區不易見著,在陳舊灰暗的老商區的後巷背街倒可偶一見之,有懷舊癖者正好可藉此尋幽搜古一番。

冰室,則是廣州先有,再傳入香港的。算是“先省後港”。省港省港,兩字並稱,“省”乃省城,指廣州,非指“廣東省”也。又有“省港澳”三字同稱的,便是廣州、香港、澳門三地。且看有些老字號商家之廣告文案會言“省港澳皆有分店”便是。

有人度測“冰室”之雅謂,或來自梁任公的“飲冰室”齋號。又冰室並非只廣東炎熱之地方有,上海亦有,想必與19世紀開埠後西人廣來、西俗東漸頗有關係。

舊時廣州會有冰室,無他,氣候炎熱也。一如台灣昔年的冰果店或冰果室是。然即使台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處見之的冰果店,如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少年混蹟的場所,今日亦罕見矣;像台灣大學附近的“台一”算是少有的碩果僅存者。

連台灣的冰果店都會式微,香港這種寸土寸金之地焉能不零落?

總之,在流行時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冰室,所供應的典型食品有:檀島咖啡,西冷紅茶(西冷即錫蘭),荷蘭谷咕(可可),香濃華田,衛爾牛茶(保衛爾牛精所泡出者),西洋菜蜜(由西洋菜提煉出來的蜜精),滾水鮮蛋(有人特起了個渾名叫“和尚跳海”,活神至絕)……

當然,它也可以賣三文治、多士、蛋撻等點心,以及紅豆冰、西米露、荔枝冰、紅毛丹冰等南洋式冰品。然而,曾幾何時它和“茶餐廳”所賣的竟然沒啥兩樣了。這是兩種形式的吃店經過歲月互相影響互相模仿終成的現象。然究竟“冰室”是廣東早年極有的老派店面,於是在茶餐廳盛興時,冰室總像是縮躲到了老舊區(甚至是棚屋區),但有些人硬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見到“冰室”或“冰廳”字樣的店,便要一進,溫一溫舊夢。文/舒國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舒國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nstellation1 的頭像
    Constellation1

    生活資訊消息網

    Constellation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